您的位置:江西广告网 >> 资讯 >> 人物聚焦 >> 人物观点 >> 查看资讯           在线投稿在线投稿

17

view

“中国制造”如何突围全球?

发布日期 发布: 2012-8-13  |  来源  来源: 中国广告协会网  |   发布人 (共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创造品牌,重要的不仅是质量好,更要稳定。中国企业一定要注重这个问题。

  无论去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转悠一圈带点纪念品回来,要找一个非“中国制造”,还真不太容易。

  日前,记者联合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环球市场集团向美利坚出发,直击“中国制造”在发达国家当地市场、华尔街股市、外媒、超市货架、街谈巷议中的种种形象。在采访中记者获悉,“中国制造”虽然已渗透到美国各大城市各个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始终处于产业链条“微笑曲线”的最底端。多位在美国艰难打江山的企业家告诉记者,自有品牌太过稀缺,不受认可,亟待崛起。

  在美中企“中美通”营销人才稀缺

  中国制造在美国的身影多是“开设办事处”、设立办公室,很少能做到以自有品牌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浙江万向集团美国公司是为数不多的一例。万向集团十多年前就布局美国市场,在美开设并收购工厂、直接进入当地汽车产业链。万向介绍,在美国每3辆车中,就有一辆使用万向生产的汽车零部件。

  错过黄金起步期的匹克运动公司就没这么幸运。谈到市场占有率,匹克运动美国公司总经理粟佳告诉南都记者,“我们的目标是紧随耐克和阿迪达斯之后,以高性价比和个性设计瓜分非主流市场。”该公司在美国有自己的专卖店,范围有限的销售网络,也有N BA签约球员。下一步计划是推出自己的营销模式和美码设计,努力挤向上游。

  让人意外的是,人力成本的变化之快已经超过大部分国人的预料。万向集团美国公司总裁倪频说,“在中国来的人力成本已经比美国要贵。因为上升幅度太快,特别是管理层,而美国这两年相对平稳。好的制造公司总经理可能要两三百万人民币一年;美国20万美金已经很高了。”

  这一现象直指中国制造业一大掣肘,即深谙市场规律、美中文化差异和消费者心理的高级营销人才稀缺,因此“奇货可居”。

  美国本地音响制造商N V X还指出了中国制造商的一些掣肘,“出于保护技术和保密配方的需要,我们需要忠诚的后备代工工厂,而中国合作厂商在这方面的举动曾令合作受阻。”N V X负责人透露,相比之下,印尼的生产商会很好地履行技术保密协议,而且工程师的技术认可也更有保障,因此印尼制造会贵过中国制造。

  国际电商:中国制造“DNA不纯

  “中国制造目前的困境是整条产业链没有形成格局分明的梯度和层次,可谓‘鱼龙混杂’,好的产品没有脱颖而出,杂质产品也还能分一杯羹。”环球市场集团总经理胡伟权对南都记者说,也就是说中国制造的D N A就还不纯,没有打出好名声。

  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质量一流、物美价廉早已声名在外,却还落得一个“D N A不纯”的结论?不少制造商难免感到委屈。环球市场集团的做法是集合中国十万制造商的力量,设立“优质制造商联盟”,将中国优质制造商群体呈现。

  中美总商会也向南都建言表示,整合自身制造团队,延伸既有的营销模式,抱团出击,挺过这个阶段,提升整体形象,中国制造的“大鱼小鱼”才能共同受益。

  “制造业的终极发展最终是要会回归本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用于做精做透行业,增加利润,专业化、纵深化是未来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向。”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经济学教授里皮告诉南都记者,越来越多在外国留学的人愿意回到中国发展,这反映了中国制造和中国经济吸引力正渐长。

  先行兵建言:按当地规矩出牌

  低端制造企业面临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企业利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要增强创新能力,需要花费资金。但成功玩转资本和研发的企业总是少数,埋头苦干的中国制造企业并未跻身美国商业世界的主流,似乎总是耕耘大于收获。

  万向集团美国公司作为在制造业刚刚萌芽迸发之时就进入美国市场的“先行兵”,向南都记者建言说,“大家都在谈困难,我的感受是没有那么难。你要坚守的就是入乡随俗,接触当地官方,在当地设立研发部门研究消费者群体,按当地的规矩出牌。一心琢磨如何走捷径,往往付出更大的代价。”

  “全世界的消费者都不会在意产品在哪里制造,按哪个标准制造才最重要。”志高空调美洲公司总经理王伟告诉南都记者,因为制造完成之后的品牌输出、质量验收、营销渠道等环节,才决定着产品以何种“血统”、“身份”出现在货架上。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商开始减少甚至取消“贴牌”的做法,并大举进军ISO 9001、U L(U nderw riter LaboratoriesInc。保险商试验所)等各种名目繁多的国际认证。

  “近年来U L接受的中国企业认证申请呈倍数增长,已经超过2万个。而且成功获批的企业也在增多,这对中国制造来说是一个好现象。”U L消费安全部门主任John Drengenberg告诉记者。

对话

  中美总商会会长任剑浩

  中国的优势仍然明显

  中国制造附加值仍太低

  南都:目前很多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大范围投资,总体来说成功率怎样?外界对走出去的中国制造持什么态度?

  任剑浩:中国很多企业在美国投资,有不少失败的例子。文化上的差异是一方面。很多中资企业不明白美国的相关操作问题。美国的法律,很多是不能用中国的方式来解读。

  中美总商会持续在做一些项目帮助中国企业,也跟芝加哥市长签订一些协议,扶持中资企业发展。可惜,中国公司在美国的投资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很多投资股权分散,市场运作、决策机制还不是很完善。

  南都:中国长期超过8%的G D P增速一度赢得“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美誉,但现在国际环境比较困难,中国经济的高增长还能否维持?美国在其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任剑浩:中国政府对于经济是有很大影响作用的。我认为中国经济有四个支持,一是出口,二是外国直接投资,三是中国内部固定投资,四就是内部消费。过去最主要是出口,出口也引致了国际投资。但因为环球经济和房地产泡沫,现在出口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附加值低,没什么利润。而且中国的成本越来越高,很多美国公司开始去越南、印度等成本可能更有竞争力的地区。将来中国经济可以有8%的增长,但这8%的增长不会是在出口上,可能是靠固定资产投资。

  中国一定要改变出口,要制造自己的品牌,将附加值提高,将钱投入到发展研究,问题是现在很多企业不会投入研发,而是靠政府支持。做研发靠政府是没有什么经济效率的。

  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如果没有美国,中国可能会有贸易赤字,因为韩、日、德从中国赚了很多钱。美国经济稳定了,对中国出口有好处。但中国生产能力太多,附加值却太低。所以中国应该跟美国合作,利用美国的技术,使中国的企业真正实现国际化。

  中国品牌并未打入美国市场

  南都:中国政府要求当前应平衡贸易地位,“增加进口”特别是高科技方面的进口。这方面美国的态度如何?

  任剑浩:一下子平衡贸易是不可能的,这一二十年只能让贸易差额的距离不这么大。美国很想把技术卖过来,中国也很想买,但问题是,双方对如何操作并不清楚。第二,以前对知识版权注重得不够,这给美国企业留下印象,认为卖技术给中国风险非常大。这方面就要求一定要有中国政府依据中国和国际的法律来保障,让条例得到执行。

  目前美国正值大选年,国际关系也比较微妙。所以今年中国企业压力会很大。美国制造业10年前做过的一项调查,51%的企业说会面临中国问题,因为中国将一些素质低,价钱便宜的物品出口到美国,令美国的制造业下滑。

  南都:中国制造自己的品牌在美国的销售和市场覆盖的情况是怎样的?

  任剑浩:中国过去在国际品牌中是没有怎么见过,通常人们一听都是青岛啤酒,或者茅台。近几年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外界对中国品牌开始认识。中国制造做了很多成绩,海尔就占有美国70%小雪柜的市场,但是它的附加值也很低。美国家电几乎70%、80%都是中国产品,现在很多天线塔都用华为、中兴,但是中国的品牌并没有打入美国市场。很多还在做贴牌。

  另外品牌起名是很重要的。像韩国人日本人都能读T oyoto,简单上口。L G很流行,它原名叫luckygold star———幸运之星。完全卖不出去,因为这个名字给人的形象是非常低档的品牌,后来改称LG,而“LifeisG ood(美好生活)”成为它的别称,提升了形象档次。其实这就是一个营销策略。

  进入市场也要看把握时代的机遇。举例说,日本打入美国市场是一个运气,第一是石油禁运,日本车身小,省油。然后美国人发现它质量很好。

  来自新兴市场的挑战

  南都:现在中国自有品牌在美国发展,附加值都不是很高,他们是不是可以先以低价覆盖市场,再提高附加值,提升品牌影响力?

  任剑浩:市场不是那么简单,但这是一个可以打入市场的计划。一个成长中的社会最重要的是中产阶级,消费力最大的也是这个市场。美国最成功零售商沃尔玛,就是以低价服务中产阶级,所以在中国有可能成功。创造品牌,重要的不仅是质量好,更要稳定。中国企业一定要注重这个问题。

  南都:美国竞选年,政府表示希望“制造业回流”,这对中国制造会有怎样的冲击?

  任剑浩:美国制造业回流并没有真正造就很多新的制造业。回流有几方面,现在美国的生产能力、效率比以前更好,更加自动化,所以这种制造业是比较高端的,生产成本更低。中国的成本低是靠劳动力。美国提回流不是因为政治压力而是因为经济压力。

  回流还有一个原因,现在的产品精密度越来越高,有些在中国做不到或效率低的,要拿回美国去做。但中国的优势仍然明显。资本是逐利的,市场只会选择最经济的一方。所以中国制造很多方面的成本优势还是优于美国。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诸如越南、巴西、印度这些国家的挑战,他们根据20年前中国的模式正在吸引外国投资建工厂,所以是中国制造的挑战。

编辑 资讯编辑: webmaster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信息共享合作。
打印 | 收藏此页 |  Mail给朋友 | 举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评分:0

发表评论
seccode 换一个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